圈椅起源于唐代,圈椅Z明顯的特征是圈背連著扶手,從高到低一順而下;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,感到十分舒適,頗受人們喜愛。造型圓婉優美,體態豐滿勁健,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。而另一種中國傳統的椅具:交椅,便是有圈椅與胡床的變化融合而來。
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,外圓內方。暗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乾坤之說,乾為天為圓,坤為地為方。而外圓內方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種品德,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在有所堅持。
根據宋人或明人的版畫所繪制的客廳譜圖(如明朝出版的西游記所配版圖)當時的客廳大多沒有固定座椅與位置。通常見客時才會根據客人所處地位的高低,或者關系的親疏設置座椅。主人一般坐交椅或圈椅并在后背的位置上設置一塊屏風,尊貴或親近的客人才會得到交椅或圈椅的待遇。次一級的便是沒有扶手的交椅,在次一級便是普通的靠背椅,在次一級便是沒有依靠的圓墩或板凳。一直到明朝后清初時期,才形成我們所熟知的廳堂布局。
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,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。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,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或透空。背板都做成“S”或“C”形曲線,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制成的,為明式家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。